专家解读·城市更新 | 崔愷:分级分类推进既有建筑改造利用
2025-05-171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我国城市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增量和存量并重的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工作。城市更新从城市体检入手,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其中老百姓还在使用中的老旧住房是最急迫、最重要的更新对象之一。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指出,稳妥推进危险住房改造,加快拆除改造D级危险住房,通过加固、改建、重建等多种方式对C级危房进行改造;分类分批对存在抗震安全隐患且具备加固价值的城镇房屋进行抗震加固。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分级、分类、分批的原则,不是“一刀切”的大拆大建。该拆的要及时拆,防止造成突然坍塌的恶性事故;该改的也要及时改,“一屋一策”,对症施策,注意轻重缓急。以危房评估鉴定为先导,以分类施策为方法,以先拆危、后加固、再改造为顺序,持续、渐进地推进老旧危房的更新工作。《意见》指出,严禁以危险住房名义违法违规拆除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文物、历史建筑。这里强调的是要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尽管不少历史建筑从安全评估上已是D级危房,但不能像一般D级危房一样进行简单拆除和改建,得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更专业的维护修缮,关键要保证历史信息的原真性和文化价值,不能拆古仿古。另外应该补充的是在城市的发展中,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时代信息都有其价值,在城市旧房更新中也应该注意积极地保护和利用好这类历史信息的载体。老房、老墙、老结构、老材料等等,尽量原地保护或就地利用,让更新后的建筑街区中仍能看到时间的痕迹,让历史文化在城市更新中得以延续。《意见》对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建筑功能的转换和混合利用提出了要求,这实际上是关注城市的绿色更新,不仅要提高既有住房的使用性能,而且可以降低能耗,提高利用率,减少大拆大建造成的建筑垃圾排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在既有建筑改造更新中也应该鼓励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积极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提高建筑质量,缩短施工周期,减少扰民,降低临时搬迁安置成本,也是城市更新中应该推广的技术路线。《意见》强调,要强化城市设计对城市更新项目实施的引导作用。对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来讲,通过更新改造,不仅要提高单体建筑的安全和质量,也要同时提升片区整体城市的品质和安全韧性,为此应适当疏解建筑密度,合理布局公共空间场地,不仅改善和提升原来的生活环境,而且是为应急避险和安全疏散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城市韧性。同时也结合部分建筑的拆除和减量,将面积指标腾挪到需要增量的改造项目上,有利于功能和空间的合理利用。在更新中,对老旧小区和传统街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也应采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解决市政管廊、地下停车和配套设施的需求。《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全城市更新的实施机制。城市更新工作条件复杂,协调方面众多,项目细碎,边界不确定,必须先调查研究找问题,后对症下药、“一屋一策”,设计在施工中也要随时根据新出现的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依赖大量的现场工作,甚至在竣工后结合运营的进入也要有不少配合和管理工作,因此陪伴式设计是一种常态,从设计的组织到管理以及因时而定的收费机制都需要尽早建立和完善。因此《意见》中指出,要不断完善适应城市更新的工程项目建设实施管理制度,推动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
—END—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