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组】
项目名称:吉林中部500千伏电网完善工程线路工程
设计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吉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项目介绍:
一、项目概况
吉林中部500千伏电网完善工程线路工程,本条输电线路位于吉林省的长春地区与吉林地区之内,线路电压等级为500kV,线路起点为龙嘉500kV变电站,终点为包家500kV变电站,全线为单回路架设,路径长度为83.295km(包含换接段2.801km),导线采用4×JL/G1A-400/35钢芯铝绞线。全程设计基本风速29m/s,设计覆冰10mm。本工程地线两根选用48芯OPGW-150光缆。
主线路线路共用铁塔204基(不含换接段),其中直线塔156基,转角塔48基。换接段线路共用铁塔10基,其中直线塔5基,转角塔5基。新建线路铁塔均采用自力式铁塔,铁塔基础主要采用柔性直柱板式基础、灌注桩基础。
二、技术特点
1.铁塔规划设计复杂
根据本工程路径走廊、地形、气象条件和杆塔荷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杆塔型式;结合全线杆塔优化排位成果,进行合理的杆塔规划;单回路杆塔规划参照《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110(66)~500kV输电线路分册》(2011年版)500kV单回路部分5A2子模块。杆塔从结构材料、杆件选材、节点设计、结构布置、安全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杆塔优化设计。再加上新材料、新技术等的应用需要,铁塔规划设计工作繁复。
2.低温区铁塔材料选择
本项目沿线部分地区最低温度达到-40℃,为防止低温下高强钢发生冷脆破坏,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铁塔设计高强钢采用Q420C角钢。
三、先进性与创新性
1.三维设计及数字化移交
本工程采用三维设计,利用航飞获取的数字影像及数字高程数据,得到真实的三维场景,使设计人员在室内即可高效地完成图上选线及线路优化工作。通过三维选线统筹考虑线路走廊,共廊架设、集约化利用土地,有效地避开了厂矿,输油管线,并且真实的模拟了Π接线路,合理的利用三维设计技术规划杆塔的电气间隙等问题。减少了对林区的跨越长度和已有建筑的拆迁量,社会效益显著。
2.先进铁塔设计手段。
3.寒冷地区输电角钢塔Q420材质构件的应用研究。
4.采用可拆卸循环使用的绑扎钢筋笼内部知乎固定装置。
5.采用分布式故障诊断监测装置。
四、采用节能技术及效果
1.优化布置次档距
本工程将间隔棒安装平均次档距缩小至45m以下。加强间隔棒子导线线夹铰链销防脱出措施验收把关,避免因风振、脚垫老化等原因,造成铰链销运动脱出,避免出现间隔棒阻尼限位系统死磕阻尼限位槽造问题,造成金属性摩擦而损坏。
2.“零”基面设计
山区塔腿采用全方位长短腿设计配合高低主柱基础使用,并大量采用原状土基础,以适用各种不同地形,实现“零”基面,减少对山体破坏和土石方的开挖、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本工程回填土区段外,其余基础全部采用原状土基础。
3.环水保精细化设计
设计过程中与环评水保编制单位密切配合,相互及时通报路径变动情况、环保水保要求。在路径选择中充分考虑环水保的要求和工作难度,避让生态敏感地区;在临近地段,通过逐基塔位现场调查、委托主管部门认可的第三方评估单位现场测绘并出具报告的方式,确认避让。在协议办理中重点考虑了环评编制及批复的要求,针对邻近而未经过的生态敏感区也取得了主管单位的书面确认,为环评批复顺利创造了良好条件。
根据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按照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局部与整体防治、单项防治措施与综合防治措施相协调、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置,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以工程措施控制大面积、高强度水土流失,为植物措施的实施创造条件;同时以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套,提高水土保持效果、节省工程投资、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同时进行了水保专项设计,充分结合现场情况逐基明确了各项水保措施。
五、综合效益
吉林中部500千伏电网完善工程线路工程,是吉林省新基建“761”工程电网专项方案中第一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也是助推吉林电网向“两横三纵”双环结构远景网架升级的重要工程之一。线路起点为龙嘉500kV变电站,终点为包家500kV变电站,途径长春市高新区、九台区、吉林昌邑区、吉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全线亘长约84公里。线路的建成,为吉林省东西部电力互送创造了条件,满足了长春东部城网负荷增长的需要,在减少电网安全运行隐患、提高运行可靠性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建设意义。
实景图1
实景图2
实景图3
实景图4
实景图5
实景图6
实景图7
实景图8
实景图9
实景图10
—END—